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 红白重生——记一个“会自然生长”的川西小镇
地处龙门山脉深处的什邡市红白镇,是极重灾区镇中少有的原址重建镇。
北京整体援建留下的,是一个“会自然生长”、肌理清晰的川西风格小镇。
葛四清蹙紧了眉头,向工地走去。全长590米的烂柴湾大桥即将进行最后的合龙,竣工倒计时指向4月25日。作为“北京大道”竣工的最后控制性工程,北京市政二公司项目经理葛四清明白这份期待和责任。
修大桥绕过烂柴湾,直通红白镇,是红白人不敢想的梦。以往,每年雨季,都会有运输车辆被滚落的山石砸下山谷的坏消息传出,烂柴湾大桥仿佛给红白居民罩了“平安符”。
一切都不一样了。村民李勇经常坐在工地上感叹:地震给深山小镇红白带来了巨大灾难,现在的红白不仅又“活过来了”,而且露出了更好、更美的容颜。
重新疏理小镇的生命肌理——
新红白凸显川西风貌
2008年6月,确定北京援建什邡后,6个极重灾镇的规划需要重新制定,向社会一公布,北京200多家规划设计院报名。宋兵所在的公司成为受灾最重的红白镇的规划机构。当年8月,宋兵带着自己的团队,驻扎红白镇,开始一个小镇的重生设计。
红白镇与汶川直线距离19公里,距什邡37公里,处在石亭江、金河、金溪河交汇处的深山,震前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富裕小镇——历史上的山货集散码头,震前有工业企业121家,豆腐干、红白茶和药材等颇有名气。宋兵和同事们认真疏理着红白曾经的生命肌理。
“在我国传统村落中,自然丰富的村庄肌理是其村落的特有标志,我们认为如何解决肌理塑造的问题是打造特色红白的关键”,设计人员毕毅说。
统一而又多样、细腻且层次丰富、变化却井然有序,红白镇应由震前的工业服务为主和旅游服务为辅的城镇,逐步向以旅游为主,进而向以休闲度假和养老为主的城镇转化——规划思路围绕这一定位展开。
“不要北京符号,不要奢华气派,新红白是从红白的土地上自己生长出来的,传统文化与现代风貌完美结合。”3个月后,红白镇整体规划出台,新红白凸显川西风貌。
狭长的红白镇街上到处是工地——
小镇人口一下翻了几番
震前,红白镇人口6000多人,集镇常住居民只有300多户。震后,当地村民共946户农民被安置到集镇,小镇人口一下翻了几番,原本就不宽松的土地立即紧张起来。清除地震废墟后,红白镇可用土地只有300余亩,新增面积必须利用台地、河滩。
2009年1月,北京整体援建队伍进驻,开始17个单体援建项目的建设。狭长的红白镇街上,到处是工地。
王明亮家的板房紧挨着铁路线,这是他和家人住进板房后的第4次搬迁,从最平坦的镇中心不断向河谷靠近,据说,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。“红白镇是地震灾区在集镇重建农房最多的,老百姓都很支持,说搬就搬。”
因为征地等原因,红白镇农房重建比其他地方启动晚些,眼下正是热火朝天的建设期,由村民自主选择的20多支建筑队同时忙碌着。北京前指副指挥田崐生介绍,红白重建最难的是农房统一风貌。在统规自建的规则下,坡屋顶、白墙、灰瓦川西风貌“三要素”得到很好贯彻。
红白产业图谋变局——
从旅游过境地到目的地
3月22日、23日,烂柴湾大桥将进行3个点位的合龙。这是红白人盼望的大事,公路的畅通将给红白带来多个产业发展希望,旅游业是其中之一。
在规划里,今后红白不再是旅游过境地,而是目的地。作为少有的以颜色命名的小镇,新红白将建红场、白场广场,以揭示这里与三星堆一脉相承的太阳崇拜文化。
从红白镇出发,向与彭州交界的深山走去,经过五桂坪村、峡马口村,一路崭新的农房令人称奇。走进峡马口村妇女主任梁重伶家时,我们仿佛进入了现代别墅。青砖勾白缝、庭院种花草,独立厨房里还安装了整体橱柜和开放式窗台。
“这是从平乐古镇学来的现代农家乐”,梁重伶说。借着灾后重建,她和妹妹一起投资20多万修了这座新房,能够一次接待20桌客人。在峡马口村,像她一样追求一步到位建房的农户还不少。
位于深山之中,却敢于一步到位。红白镇党委副书记陈阳旭说,这是因为峡马口村农民看好蓥华山旅游。在返回红白镇的路上,陈阳旭指着路边的峡谷介绍,什邡市已决定修红峡路,引进成都投资商开发红峡谷,以“联建代养”模式带动农民搞种养业和旅游业。
返回什邡的途中,闻名四方的“但氏豆腐干”新厂房显露全貌,技改后的企业年产值将比去年增加600万元,成为年产值过千万、利税过百万的现代化企业。同时,红白镇还计划实现年产名优绿茶突破万担大关。本报记者张红霞龙腾飞